工业遗产寻访莱钢具有红色血脉的特大型

有什么土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95403.html

记者郭学军

莱钢特钢现代化厂房——资料片

位于济南市钢城区的山钢集团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原来是一家产钢能力超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可能许多人意想不到,莱钢是从小三线军工厂发展起来的企业,具有深厚的红色血脉,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年,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莱钢划入了山东钢铁集团的大版图;年,山钢集团对钢铁板块管理关系进行调整,莱钢与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对机构与人员进行了调整划分,两公司坚持独立运作、协同发展,莱钢打造多元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了加工制造、钢材贸易、冶金辅料、建筑安装、物流运输等若干产业群,莱芜分公司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业务。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的实施,原有的一些钢铁冶炼高炉和轧钢生产线等车间厂房相继被拆除,企业正在进行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统领的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但老厂区里,仍然保留着不少见证过莱钢发展历史的工业遗产,它们是莱钢奋斗精神的实物载体。

年代莱钢厂区俯瞰图——资料片

杨得志亲自实地考察选定莱钢厂址

和其他小三线军工企业一样,莱钢的上马建设,也是和当年存在外敌入侵风险的时代背景有关。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并在年南巡视察途经济南时,要求山东“必须做好独立作战的准备”。

年代莱钢创建初期的誓师大会现场——资料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莱钢。年11月的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飞赴莱芜,实地查看确定在莱芜那个地方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钢铁基地。选址的原则是:有矿有炭,有水有电,公路铁路,交通方便,靠山隐蔽,适合备战。当时有三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个是:在莱芜的东部,莱芜火车站附近,第二个是:在莱芜南郊,徐家庄火车站附近,第三个是:由徐家庄火车站向东延伸至铁铜沟一带。杨得志上将经过实地考查,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也就是现在的莱钢所在地。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处于八百里沂蒙和四百里泰山结合部,山峦掩映,中间有一带坳地,可以将冶金厂区分散建设在山间,符合三线军工建设方针政策。同时,沂蒙生建钢铁厂和新城铁工厂已经建在群山山坳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现在的莱钢展馆里,有两封复印版的书面文件报告,是年11月10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建设山东莱芜钢铁基地的报告,见证了这段历史。

年代莱钢建设中的m高炉——资料片

选好厂址之后,接下来就是工程建设。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新成铁工厂、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钢铁厂等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对外使用“山东省指挥部”代号。年4月10日,参加“七〇一”大会战的三万余名来自省直机关、企业、部队、当地的建设者们,浩浩荡荡汇聚到莱芜工程现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七〇一”工程。

莱钢工人在炉前看报纸交流心得体会

在莱钢展馆里,有一份年4月11号的大会战报,是企业建厂初期自己创办的第一张报纸,是“七〇一”大会战召开誓师大会后第二天的报纸。后来,莱钢建厂周年的计算就是以4月11号为起止时间的。

建设者们以“吃苦第一”的精神建设莱钢

莱钢建设初期,小小的山沟里涌进多人,吃住都成了问题。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怀揣着报国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奋斗在荒山野岭中。“三块石头架口锅,席棚搭在山窝窝”,是对那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高粱杆或玉米杆搭起来的窝棚,里面铺上山草再放上席子,这样的住处算是好的了。而且住的地方臭虫特别多,经常爆发“人虫大战”。睡觉的床凳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有时睡着睡着,石头“哗啦”一声坍塌,人就会从床上掉下来。

年代建设的铁路货运仓库

住的简陋,吃的也不好。高粱、玉米窝头是建设者的主要食物。这种经常硬得能打狼的窝头,一是难以下咽,二是因为长期吃,又没有任何油水和蔬菜,搞得许多人下便困难,经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出现便血现象。

别看施工如此艰苦,所有来参战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不是说想来就来的,所有来参加大会战的人员都为能接受这样一个任务感到光荣和自豪。许多人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杨莱钢、李莱钢、张三线这样包涵时代背景的称呼。

年代建设使用的莱钢办公楼

新区建设之初,工人们在荒山野岭上开山建设,石方开出了八百万方,光是炸药就用了吨。建设之初环境极其恶劣,没有水没有电,工人们满山捡柴火烧水做饭,虽然已是飘雪的严冬,施工人员仍坚持在四十多米高空作业,刻骨的冷风吹的人都失去了知觉。有时刮大风,连办公的铁屋子都被吹跑几十米。可再艰苦的条件,也没能阻挡莱钢人向前迈进的决心和步伐。“困难是石头,决心是榔头,榔头敲石头,困难就低头”。几万名钢铁职工和数万名民工,就是靠着一双双被磨穿的鞋,靠着一副副红肿的肩,硬是人抬车拉,锤砸钎凿,移山填壑,一步步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工业厂房。看着从无到有的厂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依旧繁忙的莱钢货场铁路线

老职工郭金林回忆,当年大会战时,他们7个人一个组干活钻石头。一次,6个人的手都磨破了,一个工友不慎还扎上了胳膊流出血,但大家没有一个退缩的,都坚持继续干。“吃苦第一!其他工地也都是这样,大家就是一心一意建设莱钢。”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郭金林老人说起当年的大会战,依旧记忆犹新。

保留下来的一座老水塔

在莱钢展馆里,有一张反映当时建设者们齐心协力拉大绳场景的照片。为了建设变电所,他们在完全没有路的情况下,把碗口粗的电缆线,硬是从山下拉到山上。展馆里还展示有一本莱钢老领导赵茂祥在大会战时的笔记,记录了当年他在寨里民兵运输连里的故事:从年4月到年5月,运输连多人单车单人行程两万六千里,相当于一年推着小车走完了长征路。

高炉成为莱钢的精神图腾

莱钢在建设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高炉的建设。高炉当年被称为“齐鲁第一炉”,是以其m容积命名的。当时有两位共产党员吕兴亮、张洪茂在工程建设中不幸牺牲,但他们的父母为了莱钢建设,又把他们的弟弟、妹妹送到工地,在抢建高炉的战斗中继续做出贡献。

小型热轧材在缓冷——资料片

历经5年后,莱钢大会战主体工程m3高炉于年建成投产。自投产以来,这座高炉对莱钢乃至对山东省的钢铁生产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是一个高炉的名字,更慢慢演变成了一代代莱钢人的精神图腾,成为了莱钢的代名词。曾经莱钢的公共汽车上写的都是莱芜,医院也叫医院。

“大会战“结束后,莱钢由以基建为主转入以生产为主的历史阶段。当时,由于山东压缩基建战线,莱钢有些项目没有完全按工程设计进行,致使生产工艺不配套,转炉钢系统“有铁无钢”,莱钢的生铁就被调往青钢炼钢、轧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打破莱钢并不产“钢”的窘迫状态,莱钢人发出了“我们要上钢,我们要扭亏”的呐喊。但工程建设需要钱,上一座转炉需要几千万。当时,莱钢正处于亏损时期,困难重重。“没有钱,我们可以不拿工资,只要能上炼钢!”职工们表示坚定支持。于是莱钢党委做出了自筹资金、自行上炼钢的决策。最终年1月2日夜晚,全省最大的25吨氧气顶吹转炉于19点45分流出了第一炉钢水。莱钢彻底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

莱钢展馆陈列品

年的莱钢只有30万吨钢。那时,冶金部门开会是按照钢产量排名就座,因为莱钢钢产量少,所以开会只能坐在角落里。莱钢人不甘平庸,凭借着一股子敢闯敢干的精气神,到年,钢产量突破了万吨!当时冶金工业部专门发来贺电,并且为每位职工发了一斤半的刀鱼。这在当年食材供应还比较贫乏的年代,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时至今日,很多老职工回想起当年那带着热泪品尝的刀鱼,依旧无比自豪。年,莱钢成功实施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创立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年,钢产量突破万吨,迅速跨入全国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前列,再去开全国冶金行业会时座次也由角落变成了前排。

到5年,莱钢的钢产量突破一千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前列,位居全国第六的位置。3年开始到5年,莱钢钢产量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莱钢速度成为国内冶金工程建设的一面金字招牌。莱钢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主业基业,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壮大了钢铁产业链,抢抓机遇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体制机制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在山钢集团的领导下,莱钢与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携手落实山钢集团“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推进山钢实现“强起来”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在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业务、打造多元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持续提升企业发展品质,逐步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莱钢展馆里陈列的莱钢产品

在这里,介绍几种钢铁拳头产品。一是型钢产品。热轧H型钢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产品涵盖国标、美标、日标等10多个国家标准,成功应用到中俄合作的亚马尔项目,是亚马尔项目全球指定供应商之一;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钻井平台用E级H型钢,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中石油和中海油的重要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壳牌公司认可的型钢生产企业;此外,型钢产品还应用于奥运会鸟巢项目、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诸多工程项目。F型钢主要应用于中低速磁悬浮轨排,成功应用到北京S1线,是世界上唯一一家采用热轧技术轧制F型钢的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中低速磁悬浮轨排从原材料供应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供应商。二是板带钢产品。拥有宽钢带、窄钢带和冷轧薄板三条生产线,在冷轧薄板生产线中,成功研制出厚度为0.22mm的最薄钢板,厚度堪比两张A4纸。新冠疫情爆发时,0余吨宽带产品医院的建设。还有就是优特钢,是山东省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

莱钢展馆陈列的莱钢产品

在以拳头产品支援国家建设的同时,莱钢人也时刻心怀国之大者,不忘报效国家。年6月,一位年投身莱钢建设的八旬老党员寄出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指定捐给国产第二艘航母建设,信息被传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