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
冶金建设是中冶的天生禀赋和融入血脉的成长基因,是中冶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历经70多年风风雨雨,“冶金建设国家队”这一品牌从未暗淡过。作为共和国长子,从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年建设武钢、年建设包钢、年建设攀钢、年建设宝钢,再到新时代建设湛江钢铁基地、越南台塑河静钢铁基地、马中关丹万吨钢铁基地、印尼德信钢铁基地,中冶集团始终以钢铁强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忠实服务于国家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在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和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贡献。70余年来,一代代中冶人前赴后继、肩负责任、不辱使命,把忠党报国作为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最赤诚的长子情怀,见证和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曲忠党报国的时代强音。
用心铸就新中国“钢筋铁骨”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是国家发展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近代大国兴衰无不与钢铁产业密切相关。中冶因钢铁救国而生,又伴随着钢铁强国而强,70余年铿锵足迹,彰显着中冶人血脉里冶金强国的“红色基因”,镌刻着中冶与国家命运相关、荣辱与共的动人故事。
▲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
共和国初诞生时,全国年产钢不足10万吨,国家建设“血液”告急。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年,在率先解放的东北大地,脱胎于原东北厂矿的数支冶建队伍进驻鞍钢恢复生产,成功在年6月流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年,鞍钢残存设备产出的铁、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64%,擎起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年5月4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为鞍钢就是为全国”,在党的号召下,五湖四海力量汇聚成5.6万人的冶建大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炼铁厂7号高炉建设,创造出新中国冶建史上的奇迹。
▲年6月14日,包钢1号高炉举行开工典礼
正是在鞍钢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专业化的冶金建设队伍逐渐形成,这支后来被称作“中冶”的队伍,扬起红旗,走向全国——奔赴武汉建设“第二钢都”,新中国新建的首座高炉武钢1号高炉在年建成出铁;奔赴包头建设“草原钢城”,包钢1号高炉在年建成出铁……
▲年9月13日,武钢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
一步一个脚印,广大冶金建设者传承发扬冶金战线劳动模范马万水同志“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奋勇争先精神,推动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三足鼎立之势蔚然形成,加上各地的中小型钢铁基地,勾勒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新中国钢铁工业布局,搭建起了新中国的钢铁脊梁。到年,我国钢产量达到万吨,约占世界钢产量的3%-4%,十年增长了70多倍。
▲年11月18日,马鞍山车轮轮毂厂试轧成功
20世纪60年代,国际“封锁”形势下,中国冶金建设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主设计建设了著名的马鞍山轮箍厂和以攀钢、金川镍矿为代表的三线项目等争气工程,在客观上完善了冶金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期间,相继诞生了中冶建工、中国十九冶,中冶华天、中冶成勘、中冶陕压等单位及其前身。60年代初,在被誉为“江南一枝花”的马鞍山车轮轮箍厂建设中,十七冶建设者们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组织施工,创造了“三高、三清、三过硬、一包到底”的管理经验,开创了我国“创优良样板工程”活动的先河。马鞍山车轮轮箍厂的建成结束了我国火车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大庆油田投产、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和原子弹爆炸一起,成为年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四大成就。
▲年7月2日,五万军民庆祝攀钢1号高炉出铁
在四川攀西高原,十九冶用8年时间在不到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创造性地采用梯田式布局,为祖国奉献出一座组合在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上,被誉为“象牙微雕”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建成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制造、安装施工的百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由此掌握了在复杂地形独立开展联合钢厂总体设计和自主建设的能力,为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和合理的钢铁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一米七轧机破土动工
进入70年代,中国冶金现代化的步伐开始提速。在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大会战和太钢一万立米制氧机工程建设中,中冶人一方面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施工技术,另一方面作为我国最早接触世界先进热轧、冷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单位,解决了独立生产变压器和大电机的核心原材料的问题,改变了国家硅钢相关战略行业长期受国外垄断企业“卡脖子”的局面,推动了我国电气化的发展。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钢铁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增长。统计显示,年至年中国的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年达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4%,位居世界第4位。伴随着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武钢一米七轧机投产,中国冶金工业乃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也正式掀开。
▲年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动工典礼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工业全面现代化的号角。12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号工程——宝山钢铁总厂动工典礼隆重举行,二十冶建设者用清脆激越的打桩声,代表着40余万冶建人准点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奋力建设现代化钢铁工业的铿锵脚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钢铁项目,宝钢是我国冶金工业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更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开端。在宝钢一至三号高炉建设中,三号高炉实现了建设速度、设备制造和施工技术的三大突破,特别是三号高炉的设备和工艺结构95%由国内制造,其中一万多吨高难度的非标设备和工艺钢结构由宝冶加工制造,实现了“零”的突破,令国内设备制造行业惊叹。在宝钢一至四号焦炉建设中,五冶自主研发出精度高、操作简便的新型套管安装方法,完成了对国际同行的弯道超车,助力焦炉优良率达%,建设施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12年半的建设,到年6月,宝钢一二期工程建成投产。通过宝钢一二期工程建设,中国冶建人不仅为国家献出了一个年产万吨钢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冶炼、轧钢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生产技术,让中国具备了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规划和自主集成能力,由技术引进走向自主集成,并带动了施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年,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位居世界第一位。期间,中国二十冶的“好书记”齐锐新带领二十冶在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宝钢工程建设等重大冶金工程建设上作出了突出卓越的贡献,无论是抓生产、抓经营还是抓教育、抓队伍建设,他都事无巨细、兢兢业业,为国家钢铁工业奉献燃烧。
▲年6月,承建的关丹马中产业园钢铁厂工程
21世纪初,我国钢铁工业的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实现从2亿吨到6亿吨的持续攀升,占全球钢产量的近一半。出于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的考虑,国家从年开始逐步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面对新使命,新课题,中冶人义不容辞,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钢铁工程项目,助力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历来中国的钢铁企业大都建在城市,此次首钢“涉钢系统全部迁出北京城”是我国前所未有、规模最大、最系统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程。时代之问面前,中冶沈勘、五冶、二十冶、二十二冶、上海宝冶等十余家子企业奔赴渤海湾,奋战十余年,支撑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的华丽转身。年8月1日,伴随着开山填海的第一声炮响,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在鲅鱼圈二次创业。中冶总承包的鲅鱼圈焦炉是我国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米焦炉示范工程,中冶焦耐以8米单孔试验焦炉为基础顺利完成了研发任务,使焦炉具有容积大、投资省、效率高、控制水平高、环保水平高等优点,在施工建设环节,五冶仅用天缔造出焦炉耐火砖砌筑“奇迹”,“锤炼”出一种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砌筑工艺,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新国家标准。除了首钢京唐、鞍钢鲅鱼圈,中冶人还建设了包括宝钢三期及三期后项目、邯钢新区、马钢新区、太钢不锈钢等一批高端钢铁项目,自身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商。
▲年7月,鞍钢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实施建设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年9月竣工投产
70余年来,从修复鞍钢“三大工程”中的屡建奇功,到祖国第二大钢都武钢的建设;从塞外高原包头的现代化钢城傲然屹立,到东海之滨的宝钢拔地而起;从“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新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再到宝钢等现代化钢铁基地建设,一代代中冶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谱写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最为壮美的华彩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以劳动模范马万水和“好书记”齐锐新为代表的典型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他们把拳拳的赤子心内化成钢铁般坚硬的信仰,为中国冶金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卓越功勋。
▲上世纪五十年代,马万水和他的工友们西石门铁矿创多头月掘进.3米的全国纪录
全国冶金战线劳动模范马万水同志,是新中国第一批(年)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年,又先后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60位“时代领跑者——全国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在我国矿山建设史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传奇。在共和国创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年代,马万水用铁锤和钢钎,十数次改写了矿山掘进纪录;他所探索的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他把自己最美好年华,永远地奉献给了共和国的矿山事业。“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奋勇争先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万水英雄集体已由“马万水小组”、“马万水工程队”、“马万水分公司”发展到今天技术实力雄厚的“马万水矿山工程分公司”,成为了全国冶金矿山战线上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年,齐锐新天铁工地同战友们合影
“好书记”齐锐新同志年5月参加革命,年12月起投身工业战线工作,从基层起步,先后在鞍钢、酒钢、包钢、二冶等单位任职,逐步担当企业主要领导工作,于年11月任二十冶党委副书记,年12月任二十冶首任经理,年3月任二十冶建设公司代理书记,为二十冶的筹建、起步、稳定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带领二十冶在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宝钢工程建设等重大冶金工程建设上作出了突出卓越的贡献。在二十冶近十年时间,无论是抓生产、抓经营还是抓教育、抓队伍建设,他都事无巨细、兢兢业业,对职工群众更是充满爱心,特别是在知青上山下乡期间,千方百计给予关照,其中一位女知青下乡插队,后父母病故,返程时这名女知青无家可归,齐锐新表示,只要党组织在,你就不是孤儿。在齐锐新的关怀下,这名女知青后来成为海南第一招商集团的副总裁。每当提起这些往事,当年的知青都念念不忘这位不是亲人、却胜似家长的“知青书记”。齐锐新同志几十年风尘仆仆,历尽艰辛苦乐,始终表里如一,心地坦荡,他的身上闪烁着共产党人坚定、质朴、清廉的光辉,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从不偷奸耍滑,溜须拍马,即使是特殊时期,也能坦诚地把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用白纸黑字写出来,交给党组织存入档案,对党和革命事业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把自己作为一块矿石,投入到熊熊燃烧的革命事业熔炉中,经过长期艰苦考验,最终百炼成钢,成就他坚强坚韧坚毅、为国家钢铁工业和黄金事业奉献一生的奋斗历程。
全力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
年,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中国钢铁事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冶人进一步传承弘扬“冶金建设国家队”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昂扬精神,以年“95”会议为标志拉开了中冶集团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大幕。在深刻分析市场竞争形势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中冶集团明确提出中冶主业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出“回归主业”的重要抉择,形成设计类企业建设国家队的战略思想雏形。
年开始着力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体系,明确提出“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愿景,第一次从国家责任的高度明确提出,“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瞄准世界第一目标,组建钢铁八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第一梯队阵营,从顶层设计到行动手册、考核体系进行全链条部署,基本形成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内生动力、完整系统的有机体系。年开始有计划成规模推动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建设。前瞻性提出“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明确“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二次聚焦主业要求,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技术引领“计划”,全力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体系升级版。
8年来,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体系更加完善。形成钢铁八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为“体”,绿色、低碳、智能化以及核心技术装备为“翼”的“一体两翼”新发展格局,为传统冶金业务赋上现代产业之能。始终保持“国家队”基本阵形稳定,各类专业人才发展至1.8万余人。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市场开拓能力更加突出。焦化、烧结、原料场、炼铁等工序多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公司垄断,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工序多项大型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绿色节能环保、智能管控等多项先进技术实现“世界首创”、“国内首创”。首次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队”有效专利累计2万余件,占全集团60%以上,有效支撑冶金建设市场开拓。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更加彰显。基本包揽国内大中型钢厂产能置换、环保搬迁等战略性升级项目,韶钢、马钢、河钢等绿色化智能化标杆项目引领行业前沿;完成马来关丹、越南河静、印尼德信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外绿地项目,使中国钢铁工程技术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广东湛江钢铁基地
在广东湛江,中冶集团作为最主要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承担了湛江钢铁项目的前期规划、总体设计以及主体单元和主要公辅单元的施工建设任务,14家子企业、两万中冶大军以国际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卓越实力,倾力打造这一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基地。年9月,湛江钢铁基地一号高炉顺利点火,年7月,湛江钢铁基地二号高炉顺利点火,年3月,湛江钢铁三号高炉系统项目开工,预计将于年7月点火投产。该项目是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结合宝钢重组广钢、韶钢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是广东省淘汰万吨落后钢铁产能,实施广钢环保搬迁,在湛江新建的0万吨级钢铁基地;是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的国家重点工程,寄托了中国钢铁强国的梦想和期望。中冶集团在独占鳌头的核心工程技术基础上,整合最具性价比的工程设计、施工和设备资源,形成中冶优势企业专业化协同发展、一体化协同运营的资源互补和系统性优势,为湛江钢铁提供了最优最快最全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该项目体现了中冶咨询、勘察、设计、建设、设备、服务、管理的最高水平,为宝钢湛江钢铁项目设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施工服务。该项目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中国现代工业的示范项目”,是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的标杆,体现了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实力,是中冶履行引领中国钢铁走向更高水平职责使命的生动展现。
▲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
在越南,全球另一座最大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更是记录了中冶集团打造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崭新篇章。该项目于年12月正式动工修建,中冶集团下属十余家勘察、设计、施工、检修单位的上万名员工集结于此,为台塑河静钢厂提供一体化全过程运营服务,以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军容集体亮剑。年11月,台塑越南河静钢铁新建炼焦项目1号焦炉顺利出焦投产;年5月,1号高炉成功点火,标志着国外首个特大型高炉总承包工程顺利投产;年5月,2号高炉成功点火投产。该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越南奉献了一座最大型的现代化钢厂,更在于中国最高水平的钢铁自有技术和优质国产化设备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注目下得以展示。
▲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万吨钢铁项目
在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万吨钢铁项目,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产能合作的创新和探索,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来说具有广泛示范效应。该项目于年11月正式开工,年6月全面竣工投产,创造了海外绿地全流程钢铁联合企业建设速度最快的纪录,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整个东盟地区的空白,还致力于打造东南亚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市场辐射东南亚及周边地区,能带动上万人就业,对于推动中马双边经济贸易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成为了“一带一路”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厂,彰显了中冶集团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水平和实力。
▲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2号高炉
在印度,年10月,中冶赛迪独立获得世界最大新建高炉——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立方米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中标通知书,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印度大型高炉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标志着中冶集团在印度钢铁市场开拓中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奠定了中冶高炉技术世界第一的地位。年3月30日,中冶焦耐以EPS(设计+设备供货+技术服务)方式实施的印度TATA钢铁KPO项目1号焦炉顺利出焦,标志着KPO项目一期工程四座焦炉已全部投产。正是中冶人与世界级钢铁企业TATA、JSW等印度顶级钢企的成功合作,改变了印度人对“中国制造”的旧有看法。中冶集团以敏锐的市场嗅觉、独占鳌头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服务独步印度钢铁市场,中冶人在印度钢铁市场的积极作为成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
▲印尼德信钢铁年产万吨钢铁项目
在印尼,中冶南方总体规划、总承包,十九冶、二十二冶、三冶参建了德信钢铁年产万吨钢铁项目,该项目1号产线已经于年3月31日全线投产。在该项目中,中冶集团用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为印尼德信万吨钢铁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而印尼德信钢铁项目也是迄今为止,由单一工程公司在海外整体承接、实施并一次建成的规模最大、工艺流程最完整的系统性工程总承包项目,也是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在“一带一路”上打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现代化钢铁生产基地的成功实践。在该项目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可带动中国国内相关成套设备出口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项目投产后,每年将拉动中国国内相关设备、零配件出口达6亿元人民币,每年可生产钢铁万吨,预计可实现产值亿元人民币,可实现利税17亿元人民币,还将带动多名印尼籍员工到工厂就业,并为上、中、下游产业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
今天,冶金建设国家队已经基本形成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技术领先、系统完整的有机体系,承担了全球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绿地项目,基本包揽了国内大中型钢厂战略性升级改造项目,形成了多项能够与国外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的核心技术,首次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标准创新基地的央企。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冶金建设是中冶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集团公司最叫得响的产业,有底气有实力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世界第一。
筑牢忠党报国使命担当
7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忠党报国是中冶集团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从响应党提出的“为鞍钢就是为全国”号召开始,冶建队伍种子播撒向全国。广大建设者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工程建设速度屡创奇迹,一座座钢厂拔地而起。“天当被盖地当床”,“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冶建人的生活写照;“勒紧裤腰带也要打好志气仗”是冶建人的革命气概。“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马万水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朴实厚重精神激励中冶人永不停步、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应对风险挑战的不竭力量,这支队伍是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最宝贵财富。
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研判现状,是为了找准未来。面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冶集团将学习传承中冶人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忠党报国精神,始终坚持“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愿景不动摇,始终坚持“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不动摇,以“骨子里的信念忠诚和激情澎湃的热血忠诚”干事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中冶集团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沙钢3号、4号、5号烧结机技术升级改造工程
弘扬忠党报国精神,首先要筑牢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报国之忠”。怎么样把企业和国家命运、国家安全绑在一起,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是中冶人时刻萦绕于心的头号主题。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冶深刻认识到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意义不同于以往,承担的国家责任不同于以往,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钢铁冶金事业的发展乘势冲锋。全体中冶人要以“国家队”的自信、“国家队”的底气,矢志不渝推动冶金建设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引领和带动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为使命担当,以科技创新引领为战略基点、以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为关键,进一步加快补短板、锻长板,重塑新型高端供给体系,实现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迭代升级,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地位,真正成为支撑中国钢铁强国的“国之重器”。
▲宝钢湛江水系统智慧集控是全球钢铁行业首个全厂水系统全流程集中管控工程
弘扬忠党报国精神,关键要锻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强国之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驱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也是冶金建设国家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高高举起的旗帜。经过70余年积累和沉淀,中冶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再定位、再出发,面对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求和新使命,中冶人必须在突破创新提升中再造新优势,始终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发展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国际一流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自主可控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集成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始终以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保持绝对领先的优势和地位。全体中冶人要紧密围绕钢铁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加强攻关,将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基础和促提升统筹协调起来;要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发任务,体现国家队创新实力;要不断改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性。正是凭借着一股子韧劲,中冶人始终走在钢铁强国的前沿,传承红色基因,在冶金建设领域用实践书写强国之能。
弘扬忠党报国精神,重点要担负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兴国之力”。能否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决定新时代的国家命运,特别是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空前的危机,更是需要我们顺应全球产业技术变革大势,引领全球冶金建设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中冶“冶金建设国家队”品牌,提升中冶冶金产品、服务及相关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我们要继续以打造千亿内部市场为牵引,强化自身产业链一体化价值创造,以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基础,持续做强核心业务,增强全产业链及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协同水平,加快体系化集成,实现第一梯队设计类与施工类子企业无缝对接,加强“集团军”的整体竞争力。
弘扬忠党报国精神,根本要实现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扬国之威”。品牌是品质和品位的集中体现,也是产品、服务、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地位的反映。怎样持续提升“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是中冶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各大重点客户建立高层对接机制,提供“点对点”优质服务;要与钢厂构建新型战略合作关系,把冶金建设各环节业务深度嵌入到钢厂全流程运营服务中;要以战略竞争的高度、以更大的魄力开展股权合作、项目合作,全力以赴确保国内钢铁市场第一的地位不动摇;要在行业内部、国家层面主动发声,以“国家队”的自信和底气充分展现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担当、大贡献,不断擦亮冶金建设国家队金字招牌。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冶集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忠党报国”的初心使命,传承“忠党报国”的红色基因,以骨子里的信念忠诚和激情澎湃的热血忠诚干事担当,矢志不渝为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而不懈奋斗,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年期篇
内容来源/中国五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第期篇与您相遇
做冶金建设国家队
基本建设主力军
新兴产业领跑者
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标题:《红色基因代代传(一)锻造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