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进出口规模创出历史新高。而且随着中国外贸的强劲复苏,沉寂十年的海运市场异常火爆,国内多个港口出现了集装箱供不应求的紧缺局面,这是由于出口订单快速转好,国内集装箱需求集中爆发,而海外疫情持续致全球集装箱周转不畅所造成的。这一次的集装箱“疯潮”又将给钢材需求带来了什么呢?
“一箱难求”现象短期内难以缓解
对于往年产能过剩的集装箱市场为何会出现“一箱难求”,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疫情的有效控制,经济持续恢复所带来的外贸需求明显增长,从而推动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持续向好,远洋航线市场运价继续走高,尤其是第四季度集装箱市场量价明显提升。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年11月份,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同比增长9.0%,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同比增长8.8%。而同期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02点,环比上升7.0%;反映即期市场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的11月平均值为.34点,环比上涨24.1%。
而且随着西方圣诞节即将到来,中欧班列的运输需求也持续旺盛,11月份中欧班列开行列,运送11.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4%、73%。中欧班列在运量明显增长的同时,东西向运量不平衡态势却正在加剧,目前中国国内一些大型班列平台公司每周发送10-20列西向出口班列,但同期只有2-3列是回程进口班列,中欧班列运量不平衡也直接导致班列西向出口运输出现缺箱情况。
进入12月份以来,港口集装箱短缺的现象仍未缓解,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2月上旬,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较前期加快1个百分点,继续呈现回升态势。目前来看,集装箱市场出现的短缺和供需失衡现象将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缓解,在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集装箱在港口的周转速度将会继续降低,大量集装箱出口到海外,短时间内难以回到国内,进出口错配将进一步加剧集装箱市场的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使得集装箱持续短缺的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一箱难求”给钢需带来了什么?
今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多国都面临外贸物流的难题,运力供需不匹配是运价上涨的直接原因,集装箱周转不畅等因素间接推高了航运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12月初,商务部就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加大运力投放,支持加快集装箱回运,提高运转效率,支持集装箱制造企业扩大产能,同时加大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努力稳定市场价格,为外贸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目前来看,中国集装箱制造工厂已将正常工作时间的每天8小时延长到11小时,而且自8月以来,国内集装箱的单月产量迅速增加,单月平均同比增速维持在85%左右,11月份集装箱产量更是创出近五年以来的新高(详见图1)。
集装箱是全球标准化、规模化、适应快速装卸、具有足够强度和耐久性、可长期反复使用的运输工具,其中包括干货/散货集装箱、液体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以及一些特种专用集装箱。集装箱用钢主要是钢板,还有型钢和焊管,通常一个标准20GP集装箱(20英尺集装箱),钢材用量为1.4-1.6吨。集装箱制造所用的热轧卷板,大都为1.6-6毫米的热轧薄板,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的各向异性,钢种主要为耐候钢,包括09CuPCrNi、QGNHL、SPA-H、SMA、SS、SS等,其中SPA-H钢种适用于制作集装箱的侧板和边框等;SMA适用于制作集装箱立柱、门板、顶板等;SS适用于制作集装箱的底板、底边框等。
近几年由于集装箱用钢需求逐渐向轻量化、薄规格、高强度的方向发展,对于集装箱用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为延长集装箱的使用年限,降低使用成本,集装箱用钢材必须耐大气和海水的腐蚀;其二,为增强箱体抗冲击性,降低损坏程度,钢材要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韧性;其三,为提高集装箱生产中钢材的整体利用率,对集装箱用钢板的板形、平整度要求更高;其四,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集装箱自重,对集装箱板减薄厚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钢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努力尝试,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热轧生产线已经成功轧制出mm宽度集装箱用钢。而本钢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集装箱用钢BGC热轧卷板,由于其特有的轻量化、高强度和耐腐蚀性也备受中国集装箱集团的青睐。
虽然全球95%的集装箱都产自中国,但大而不强问题也较为突出。着眼未来,我国应大力发展20GP、40GP国际标准集装箱,并研发应用适应市场需求的内陆集装箱,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加快研发多式联运设施设备。虽然我国在高强度集装箱钢研发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耐大气、海水腐蚀,薄规格集装箱板生产难度较大,我国2.0毫米以下的集装箱板还需依靠进口,所以这次集装箱“疯潮”也给集装箱用钢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从大体量发展转变成高质量发展,从而化茧成蝶来完成新的蜕变,都将考验着国内钢铁企业的智慧。(兰格钢铁研究中心葛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