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栋院士让创新助力黑色冶金的ldqu

跨海大桥、舰船用钢、高强度汽车用钢……被誉为“工业粮食”的钢铁,作为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安全等方面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造成了钢材价格的低位徘徊,钢铁企业盈利状况难言乐观。在钢铁行业“产能阴霾压城欲摧”的状况下,生存困局该如何破解?钢铁行业又该如何实现“黑色”向“绿色”的华丽转身?听王国栋院士为您讲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故事。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以多年来努力攀登钢铁轧制技术高峰中积累的学术积淀和实战经验给出了答案:机遇和挑战并存。化解危机的压力,也是寻找新路径和新动力的契机。创新,是引领钢铁行业走出寒冬、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高碳排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不二法门。

在王国栋的话语中,有一个高频词,那就是“领跑者”。通过设备升级和新技术开发,不断提高钢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低耗钢铁生产,从跟跑、并行,直至让中国成为世界绿色钢铁工艺的全球领跑者,这是王国栋深植血脉的梦想。

  现已年过古稀的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以钢铁的意志鏖战在钢铁绿色轧制技术的第一线,在轧制关键共性技术、钢材组织和性能调控、短流程生产技术、轧制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个个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中,超级钢的开发就像一座里程碑,标注出领跑者的速度和气魄。年,国家计划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立项,其中“铁素体-珠光体钢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落在东北大学王国栋教授科研团队的肩上。

  与日本等国追求的晶粒极度细化不同,王国栋创新性地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和复合强化”的学术思想。思路一变天地阔,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室研究,王国栋与他的科研团队刻苦攻关,破解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难题,采用传统控轧控冷技术,研发出新一代钢铁材料原型钢——超级钢。

  随后,他们与宝钢合作,在热连轧机生产线上实现了MPa超级钢热轧带钢的工业试制和生产。与一汽集团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应用超级钢制作的汽车底盘承重梁等部件不仅各项指标全部满足要求,而且每吨钢可以降低成本-元。

这个课题,连创国际竞争的4个第一:第一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原型钢样品;第一次得到钢铁工业生产的工艺窗口;第一次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超级钢;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已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数百万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出“超级钢”以后的10年间,王国栋和他的团队继续瞄准钢铁行业绿色化、减量化的大方向,聚焦新一代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TMCP)这一热轧钢材最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钢铁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排放,造福社会和人民。他们将超级钢开发中采用的细晶强化思路进一步拓展,以超快冷技术装备为手段,提出利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实现钢材综合强化的一整套创新理论思路,开发出先进控制冷却工艺技术、装备与自动化系统,并通过工程再创新,将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和实现产业化。他们针对钢板、钢管、型钢、棒材和线材等不同的钢材门类,开发出可以极均匀实现钢材极限冷速的不同类型超快速冷却系统。开发的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与轧制线其它部分的控制系统无缝连接,根据不同钢材的冷却要求,准确控制冷却路径和参数,实现钢材产品组织和性能的优化调控。这些创新工作为钢材的组织性能控制和钢材由“中低端”升级到“中高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凭借先进、精湛的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和良好、周到的工程服务,在一些重大生产线的招标过程中,频频击败国外顶尖公司,向企业提供全套的控轧控冷工艺、装备、自动化系统;一些刚刚引进的国外先进生产线,也纷纷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改造。他们还与企业一起,利用这些工艺与装备,开发出新一代的绿色化钢铁材料,实现了钢材品种的更新换代。

  这些绿色化的钢铁产品,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钻井平台、观音岩大型电站、新一代舰船、南海荔湾深海油气田厚壁管线、驰骋北冰洋的高技术船舶等等,这些光彩夺目的“国之重器”,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凝聚着王国栋和他团队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他们心中无上的幸福和骄傲。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在广阔的钢铁发展舞台上,他们展现了中国钢铁工作者的豪迈雄姿,演出了震撼人心的精彩剧目。在目前钢铁行业的“严冬”中,他们的超快冷技术发出的“光”和“热”,让企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看到了困境中崛起的希望。

来源:东大新闻网

编辑:杨可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