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成长于民族危难之际,奋发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新时代锚定“双一流”,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共命运、与东北共荣辱的自强不息奋斗史,是一部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学术创新为己任的知行合一发展史。东北大学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始终坚守报国初心,勇担强国建设使命。
热血丹心只为国,百年奋进再起航。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上,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文化品格仍将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以报国为己任,为国争先,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爱国报国
百年东大最强基因
-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指出:“东北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育人兴邦为使命,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
爱国报国,是东北大学的最强基因。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将随着一代代东大人,永久传承。教育强国、科技报国的理念,在新的百年篇章中,将精彩书写。
/爱国基因代代传承/
9月16日一早,风和日丽。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南门前,准备入校参加百年校庆,为母校庆生的东大校友,互相问好、握手、拥抱……
“妈妈,你不是东大毕业的么,怎么看门的伯伯不认识你?”“东大已经建校年了,走出校门的学生都数不清。”一名母亲拉着女儿走进校门,边走边给女儿讲解东北大学的历史。
72岁的蒋伟明从武汉赶来,参加-级校友捐建“一二·九园”竣工剪彩仪式,和同学们互诉衷肠。“东大学生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我们这五届校友捐建‘一二·九园’,就是想让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代代相传。我相信,‘一二·九园’一定会成为东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打卡地。”蒋伟明年从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到武汉钢铁公司工作,他的31名同学也奔赴祖国各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
在东北大学庆祝建校95周年期间,西安天宙矿业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天恩回到母校,捐资万元成立了“天恩奖学金”。最近一周内,他两次来到沈阳,参加了百年校庆的多个活动,并当选东北大学第五届校董会董事。李天恩认为,东北大学具有博大的家国情怀,百年东大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名东北大学毕业生,他感到非常自豪,“学校为校友企业发展赋能,校友积极回报母校。我要更好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把东北大学的精神传承下去,更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御侮兴邦为国献身/
百年东大,从年4月26日宣告成立的那天起,爱国基因就深植在东北大学的血脉中,并始终赓续着。
“培育英才、御侮兴邦”,是东北大学建校之初确立的办学初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学。东大学子一路求学、一路抗争。在十五载弦歌不辍的流亡岁月中,东大师生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点燃了西安事变的导火索。宋黎、丛德滋、苗可秀、魏震五等东大学子前赴后继,奋勇投身抗战前线。东大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积淀出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国参赛”的传奇故事,是东北大学爱国奋斗百年历史的经典符号。“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绝不代表伪满州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刘长春掷地有声。年7月8日前往洛杉矶前,刘长春大声说道:“深感使命重大,当尽本能,在大会中努力奋斗。”
抗日英雄苗可秀的一生仅有短短的29年,但他以浓浓的爱国情怀,在东北大学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年,苗可秀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预科,年升上本科,年毕业后投身抗日战场。苗可秀曾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在辽南地区痛击日军。年被俘后,慷慨就义。年,他被列入第二批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以苗可秀为代表的东大人,在抗日救亡路上彰显爱国情怀,无惧枪林弹雨为国献身。据不完全统计,共有70余名东北大学英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科技报国为国献智/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这句话,是所有东大师生的共同心声。
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靳树梁带队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炉缸堆积世界难题的故事广为流传。年,“多元铁矿石的冶炼和综合利用”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东北工学院承担了这一任务。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的靳树梁对炼铁教研室的教师们说:“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承德钒钛磁铁矿冶炼研究是国家急需,我们炼铁工作者责无旁贷。”东北工学院利用承德当地的铁矿模拟攀枝花矿石进行试验性开采冶炼,开拓了承德钢铁厂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提出了“高炉风口区炉料运动特征袋式效应”新观点,最终解决了钒钛磁铁矿冶炼的科研难题。
“五四煤”班是东北大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班级,“五四煤”精神是东北大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具体表现。名为祖国需要甘愿奉献的青年学生,主动申请“为国转系”,从其他专业转到采煤专业。这群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很快成为全校学习的先进典型。年4月10日,东北工学院发布《关于介绍五四采煤甲、乙两班学习经验的通令》,并授予其“学习模范班”称号。这个闪光的集体,后来涌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和60余位总工程师,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大学承载起“科技报国、产业兴国”的梦想,并在这条道路上躬耕不辍、一路高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东北大学形成“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术特色,取得了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融盐电解理论及应用、“红箭-73”反坦克导弹关键控制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振动利用及控制、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进入新时代,东北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行业转型升级和东北全面振兴发展需求,构建了钢材热轧氧化控制理论技术体系,助力钢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岩爆智能监测预警控制理论技术体系攻克深部工程安全重大关键问题;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理论技术体系破解工业过程黑盒难题;创新分布式协同控制理论和技术打破海底管道检测的国外依赖;高端金属材料制备领域关键技术填补多项空白……
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在辽宁省“开学第一课”的演讲题目就是《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说:“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留下了东大人爱国报国的印记。百年东大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步入新时代,东大人正在书写爱国奋斗新篇章。”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校百年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积极贡献,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为东北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总书记、党中央对东北大学的亲切关怀。全校师生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从中汲取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心怀国之大者,深入思考和回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东大何为”“强国建设,东大何为”“东北全面振兴,东大何为”,发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实干、报国、创新、卓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取得更大成绩。”
奋进起航
锚定新的百年辉煌
9月16日百年校庆日,全球东大人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迎来了这座巍巍学府建校至今最为重要的生日,迎来了国内外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