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七工程建设的回忆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3791.html

武钢〇七工程,是毛、周生前决策、亲自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大规模现代化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特大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0亿人民币以上(这还不计国内配套设施费用,仅仅是引进费用的6亿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惊人的天文数字了)。这个工程,对于我国的钢铁工业,现代化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培养锻炼现代化建设人才和经验等各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极具里程碑意义。

我在有生之年能够亲自参加这一宏伟的建设,虽然历经艰难困苦,只不过贡献沧海之一粟,仍然感到非常的荣幸和骄傲!在这里,我才见识了什么是大工业,什么是大型工程建设,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自动控制生产线!

〇七工程是年决定引进的。它的连铸和冷轧两套设备引自西德,热轧和硅钢两套设备引自日本。由于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辊身长度同为1.7米,所以统称作“一米七轧机工程”,按照当时国家重点工程都用数字作代号的惯例,被命名为“07工程”,落地武钢。以前我国连制作罐头盒、搪瓷茶杯、搪瓷痰盂、搪瓷脸盆等这些日用品所用的“薄铁皮”都不能生产,需要用出口大量大对虾、黄花鱼、优质水果等从国外换回来。这些薄铁皮,就是热轧带钢、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那时全国的钢铁企业只能生产中厚板、重轨、大中型工字钢和槽钢等“黑、大、粗”的初级产品。一米七轧机的产品分板、卷、带三大类,包括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家电板、以及应用于变压器、电机、飞机铁芯等电气工业制造的硅钢片,还有其他重要高端品种、国家建设需要的一些高质量、高技术材料。这些钢材的生产,改变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这里就成为我国唯一能够生产硅钢片的地方)。一米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特点。一米七轧机的轧制过程主要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这在全国是破天荒的事情(后来,全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各方面的科技人员来此参观的络绎不绝,是启动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体而言,这项工程包括:主体工程(连铸车间、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厂)、配套工程和公用辅助设施(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运输,等等)三个部分。工程建设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为中心的“三通一平”施工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组织以土建(厂房柱基、设备基础)和厂房结构安装为中心的基础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以设备安装为主,抓好调整试车和竣工收尾工作的关键建设阶段。这项工程于年9月开工,年第4季度主体工程陆续建成,分别投入试生产。全国调集有23家单位参加建设,高峰期间共有十多万人之多,被称之为冶金战线的“淮海战役”。我是在工程进行一年后,厂房初具规模,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电气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被调入的。我工作的单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负责其中最重要的冷轧厂的建设。

建设期间,在工地附近临时建造起一大片临时设施(被称之为“大临”),连干打垒的土坯房都不是,完全就是石棉瓦、油毛毡草草搭建而成的“工棚”,不用说空调了,就连电风扇都没有,住宿和办公就都在此,夏热冬冷,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可见一斑。我们单位驻汉,所以可以早出晚归,一大清早,有大卡车把人送往工地,晚上接回来。如果有需要单独行动的时候,只能坐很难挤得上的公共汽车(只有一路车)和武钢的通勤小火车(一天只有三四趟),大多数情况下是骑自行车。记得有个冬天下雪,我骑自行车滑滑涩涩的到了好几十里外的工地,全身上下,包括棉袄,都汗湿透了!工地的伙食很多时候就是馒头,包子,咸菜,加一碗“神仙汤”(基本上就是酱油水)。一进入现场,就要马上接手工作,一切事情的前提都是:你都会,你都懂!没有人事前教你什么,告诉你什么。可是,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新奇的,这和在大山沟里的那套工作,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很多无师自通的能力,熟悉工地的俗事俗语,例如:长度单位毫米,都说是“米毛”,没有什么道理,但大家都这么说,你就必须要听懂;叫你去搞“图纸会审”,就是去参加设计部门主持的各个专业派人参加的审查会,在施工前,再一次确认有否遗漏和差错(例如:固定大型设备的地脚螺栓,是要在混凝土浇灌期间预埋,是由土建专业完成的,机电专业要审查数量和位置的偏差),否则会造成返工和推倒重来的损失。说“校线”,就是指检查、校对连接两处或多处密密麻麻成千上万根的电线是否都正确、准确(这个事情,外行人或者新手会觉得很复杂,很神奇,其实按一定的规则,很容易就能完成的)。我们技术人员很多都要和外国派来的“专家”对口,听从他们的指示和建议。“涉外”有严格的规定,谈话都要通过翻译人员。外国提供的技术资料原文很少,只能放在资料室,我们一般都是看临时翻译油印过来的二手资料,由于当时很少有专业方面的翻译,所以经常会碰到牛头不对马嘴、匪夷所思的内容,就需要去核对原文。单位还时不时把人送到大学里面去,参加外语短期学习班和专业技术基础培训班。现代化自动生产线,用电量非常大,当时武钢新建的自备热电厂装机容量只有二十万千瓦,大部分的电力都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五十万伏超高压输送过来的。当年并没有直升机、吊装机等等先进施工设备,全靠手工机械,肩抗背拉,穿山越岭,架设高压输电线路、线塔,想想都不可思议!而电气方面的其他安装、调试量也非常大,也是整个生产线的关键所在。电气安装最庞大、复杂的工作就是电缆、电线的布装,要把供电(强电)、控制信号(弱电)成千上万根线有条不紊、精确无误的从配电室、控制室送到各个设备和控制点,然后通电调试到合适的参数,保证正常运转。在安装方面,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一项国外带来的先进施工技术和机具。以前的传统施工,要把很长的电线或者电缆固定在墙面或地面,都是手工用凿子在水泥面上先打个孔,再放入一个木屑,才用螺丝把卡带固定的,这样的工序非常费时费力,往往搞得工人灰头土脑,还容易损伤眼睛、肺部和呼吸道,效率低下,效果也差。国外引进来的冲击电钻,很容易就在混凝土上打了一个孔,再放入一个带倒刺的塑料膨胀螺丝套,就是现在经常说的膨胀螺丝,效果又好又快又牢靠!这个工艺、机具、材料,很快就在我国的电气安装工程大面积的推广,看似简单,效益却巨大!很多曾经在我们单位干活的浙江农民工,就凭这一手,后来都成了百万富翁、大老板。电气安装工程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就是调试人员了(都在调整队,或者也叫电调队,计調队),一般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再高一级的就是计算机调试人员了。计算机控制的调试,主要由外国专家负责,我们派人协助。未来的操作生产人员则从头到尾伴随观察学习。这些调试人员要首先阅读大量的设备操作手册,控制程序的指令,后来事实证明,有很多是无用功,但在当时却是孜孜不倦,日夜苦读。调试,先是单机通电,手动开机,保证能正常运转;再局部生产线机电联动,试验逻辑动作的正确性、可靠性,最后才是整个自动化生产线机电联动调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无荷、有荷联动试车的场面十分壮观:电话,对讲机,口哨声此起彼伏,控制室,生产线旁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人群,就等待着最后试车成功的那一阵鞭炮声!

年国庆节之际,我从云南调回武汉,参加零七工程的建设,一晃,整整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如果说华中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那么,这里才是我的工程师长成之地!我在这里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难得的大工业建设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伴随着武钢迅猛发展带来的快乐及荣耀!现在,武钢已经从辉煌走向巅峰,从神话回归平常,我也从朝气蓬勃的建设者,进入垂垂暮年,但回想起建设它的那些日日夜夜,仍无时无刻不梦回当年——那些艰辛而又震撼人心的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883.html